SIGNAL 的教师及研究员培训项目 (FFP) 每年都会在本古里安大学 (BGU) 的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研究所举办。项目由著名的以色列研究学者阿维·巴雷利 (Avi Bareli) 教授领导,并由学院一流的学者型教师监督指导。
SIGNAL中国合作院校的教师和博士生被选中加入 FFP项目,参加在本古里安大学斯德伯克校区的以色列研究国际硕士项目的课程,并享受教师的一对一咨询。 在以色列学习期间,中国学者会设计与以色列研究相关的课程大纲,在回国后开设并教授相关课程。 FFP 学者还会参加由本古里安大学主办和设计的实地考察活动,探索以色列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体验“以色列之旅”。
经验是通过现有的文化镜头来解释的,这点很重要。因此为了从中国人的角度分享在以色列生活和学习的经验,SIGNAL 请 2022 年的 FFP 项目学者撰写文章分享他们在以色列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两位学者张雨禾和于忠西的文章见下文。 其他 FFP 学者的文章将在下个月第二部分发表。
于忠西——以色列访学经历
2022年十月份,在SIGNAL(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的资助和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SIGNAL的以色列研究FFP(教师及研究员培训项目)来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开始为期一学期的以色列研究访学之旅,转眼间四个月的访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获益良多,不虚此行。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对以色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都是值得学习的。以Gilat Gofer老师的课程(The Israeli Mosaic: An Introduction to Israeli Histor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为例,我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除了看文献,还能去本古里安档案馆看纸质档案,充分应用一手资料学习以色列历史文化。此外,在这门课上,我们还去实地考察了拜特戈夫林国家公园(Beit Govrin NP)、城市社区(Beit Shemesh)和农村社区(Moshav Ahuzam)。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以色列历史文化和人文,相较于文本内容更具吸引力。

图为拜特戈夫林国家公园(Beit Govrin NP)合影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也值得肯定和学习。同学们都十分勤奋,在阅读老师提供的阅读文献后,能够积极思考,在老师提问后能够积极回答,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对于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叙事,以色列学界就存在不同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论,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更能掌握这些观点。老师和每位同学都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课堂互动,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教学相长。此外,学校图书馆图书和数据资源非常丰富,为同学和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校园里的标语“希望你在你的学术之旅上取得成功”(Wishing you success in your academic journey),很好地阐释了学校发挥的作用。
…我的硕士论文主题是“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曾经去中以常州创新园和中以上海创新园考察过,这次来以色列,也了解到两国的一些创新合作新进展。来到本古里安大学这边也见过一些来以色列学习农业、水处理和信息技术的中国留学生。我认为,两国的科技创新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是十分有利于进一步合作的。

图为沙漠日出
在生活方面,我的体验与感悟颇多,以色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初到本古里安大学,虽然只在辽阔静谧的沙漠校区住了半个多月,但真是爱上了沙漠,早上的日出几乎永不缺席,夜晚的满天星辰伴我入梦。国家公园(En Avdat National Park)徒步,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许多没有明显人工修饰的路,悬崖峭壁上的鸽子窝,潺潺溪流里的野生大螃蟹,还有通向山顶那条“有去无回”的路,徒步一二十公里穿越沙漠的酸爽,都令人十分难忘。此外,还体验了死海漂浮,品尝了基布兹美食,感受了特拉维夫海滩,欣赏了埃拉特海景,虽然许多地方都是匆匆一瞥,但确实是留下了我的足迹,比书本和网络上看到的信息要真切很多。

图为埃拉特海景
除了感受以色列的自然风光,对以色列的历史人文特色也有所了解。在本·古里安纪念日去现场感受了以色列人民对开国总理的缅怀,有幸见到了以色列时任总理和总统。12月20日参加学院组织的光明节(Hanukkah)活动,看到活动上各位老师为增添节日氛围表演的才艺,难免感叹老师们真是多才多艺。光明节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光明节的歌曲和丰富的食物。

图为以色列总理参加本古里安纪念日活动
…总体来说,在以色列学习和生活的这段时间,让我获益匪浅。但是由于待的时间确实有些短,接触的人、事、物都十分有限。因此,访学只能算是初识以色列,希望下一次再来以色列会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最后十分感谢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SIGNAL)和本古里安大学(BGU)给予我和云南大学的帮助与支持。
张雨禾——我的2022以色列访·学之行
2022年10月,我有幸在SIGNAL(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的资助下,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行为期100天的访学。起初,对以色列的了解和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的地理课本中,知道死海在以色列,了解过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读博之后,随着对研究领域了解的深入和前沿技术的不断关注,晓得本领域的知名教授就在以色列的著名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任教,才关注起了以色列,这个创新之国。说实话,曾经有想过到以色列访学,但就是一转念的想法,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行动,直到20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在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的资助下赴以色列进行访学…
在经历了10个半小时的飞行后,我们一行8人抵达了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热情可爱的茱莉亚在机场迎接我们,并带着我们一路向南到达了本古里安大学的斯代博克校区住宿…在斯代博克校区,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留学生,走在校园里,无论是否相识都会道一声Hi。热心的同学会直接领路到你想去的地方而不仅仅是指指方向,异国的学生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习惯,感受到了大家的友好、开放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与好奇,让我们迅速适应了在以色列的生活,就此,愉快地开启了我在以色列的100天访学之旅。

本古里安大学沙漠校区
访学期间,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校园。不去实验室(特拉维夫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的时候,就在本古里安大学的图书馆学习和看书。学校里不仅有高标准的现代教学设施,而且还有格调高雅、融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育人环境,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随处可见的小组讨论、草坪上读书、画画和嬉笑的学生,无时无刻不深深地让我感受到年轻的活力。

特拉维夫大学图书馆外广场
短期访学要学到太多东西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体验不同的文化、方式和感受。从以色列校园里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教室的U字形排布、教授走到学生中间鼓励思考鼓励对话、即时互动积极探讨等方方面面,都能体会到这确实是一种不同的文化和方式,很好的鼓励大家独立思考和思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分享,不受束缚,没有对错,只讲逻辑和方法,形成更加活跃和开放的思维。

特拉维夫的火车站
…对于愉快的时光来说,100天真的太短。在这短短的100天里,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体会到了不同的氛围,认识了不一样的人,经历了不一样的事,一切都很新奇。善于学习的我们,总是能在点滴中有新的启发和认识,收获满满,但可以学习的其实还有很多。这次访学经历,可能会成为我未来科研生活的重要转角,仍期待下一站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