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第11任总理阿里尔·沙龙最初是一位杰出的军人,后从政,并以政治家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军人;在以色列动荡的政治舞台上度过的33年里,他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1928年,他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村庄,父母都是俄罗斯移民,因为他们信奉犹太复国主义,认为犹太人必须在以色列恢复重建祖国。他14岁加入哈加纳地下组织,20岁作为步兵军官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服役。他在战斗中负伤过两次,但每次都很快返回部队继续战斗。战争结束后,他决定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并慢慢在军队中获得晋升。他大胆的想象力和战术专长带来很多人的赞赏,但也带来了不少敌人。以色列创始人和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就是他的赞赏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沙龙被要求领导一支特别突击队—101部队(后与伞兵旅合并)。他参与了许多以色列穿越敌人防线的报复行动,主要针对约旦和叙利亚军队作战。在1956年西奈战争中,他空降西奈,率军作战。
因被指控在报道事件时不能总是坚持事实或真相,他的晋升被推迟。
最终提拔他为准将的是参谋长伊扎克·拉宾,他钦佩他的战斗精神和领导能力。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沙龙成为以色列国防军训练部的负责人,并在西奈领导一个师。之后,他被提升为少将,并担任南线指挥官,在1969-1970年埃及发动的消耗战中领导部队作战。
1973年从军队退役后,他进入政坛,参与组建了右翼民族主义利库德党,并在1973年的议会选举中成为候选人。但赎罪日战争让他重新回到军队担任指挥官,并在1973年10月15日率领一支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从而扭转了了以色列军队相对埃及军队处于弱势的局面。他被国民当作民族英雄。
1975年,拉宾总理任命他担任安全事务顾问,沙龙提议在以巴勒斯坦人占大多数的约旦建立巴勒斯坦国。但侯赛因国王和美国都反对此计划。
在1977年的议会选举中,他赢得了议会的一个席位,并很快加入贝京政府担任农业部长。在任期间,他策划了在西岸、戈兰高地、加沙地带和北西奈的大规模定居点建设。他支持签署以埃和平条约,尽管这意味着将犹太人从归还埃及的西奈半岛撤离。
1981年,梅纳赫姆·贝京组建第二届政府,他任命沙龙为国防部长。沙龙以这一身份策划并实施了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入侵,目的是摧毁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建立的军事基础设施。但战争很快恶化,与以色列结盟的基督教势力在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平民,加剧了以色列国内对战争的反对情绪。调查委员会发现沙龙对此事负有间接责任,并建议将他从国防部撤职,但他仍然留在政府任职,并在第一届内塔尼亚胡政府(1998-1999)担任外交部长等多个职位。
1992年工党重新掌权后,他成为反对党领袖,并最终在2001年利库德集团赢得议会选举时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出任以色列总理。
在他担任总理的五年时间里,他与小布什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促成了美国对以色列的两项承诺:一是巴勒斯坦难民无权返回以色列,二是如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出,许多以色列定居点将继续处于以色列的掌控之下。
他成功遏制并击败了2001-2003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他的最后一项行动是提议并执行从加沙地带单方面拆除以色列定居点,以预先阻止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带来的压力。沙龙的这一举动遭到他所在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烈反对,导致沙龙离开利库德党组建名为前进党的新政治集团。2005年9月,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离了定居点。
几个星期后,沙龙严重中风,此后昏迷了八年,于2014年去世。
在以色列人的记忆中,他是一位勇敢无畏的士兵,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他了解新的区域和国际现实,并时刻准备为和平冒险。
作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名誉教授迈荣·迈德兹尼(Meron Medzini)
翻译:关媛